互联网时代的暴力失控
时间:2012-07-13 14:17 来源:原创 作者:admin
关于“暴力”一词,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暴力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精神的强暴行为,维基解密中有也有着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的解释。两者也许用词有所不同,但都明确表达出了“暴力”一词所包含的违反他人主观意识、将痛苦强行加注他人的含义。
多年之前,从夫妻失和、家庭纠纷,再到邻里争吵、街头闹事,大到群体性违法犯罪事件,我们从现场的混论情况、当事人的血肉模糊哭喊叫骂中能够鲜明的感受到暴力一次的存在。然而,进入网络时代,暴力所表现出的破坏力早已不仅仅的局限于对于受害者肉体的、物质的损害,受害人遭受的伤害更多的来自于施暴者对其精神方面的摧残。互联网面对的群体是广泛的,近几年知名的几起网络暴力事件所涉及的施暴者往往都有着庞大的规模,施暴者可能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居住在国家的不同区域,再加上互联网有着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于网络暴力事件的控制显得更加的困难。
除去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拥有着群体规模大、地域分布广、影响范围大等特点,暴力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散布隐私、虚假消息、诬陷诽谤等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上损害的行为均可被称为网络暴力,在网上极受关注的“人肉搜索”更是网络暴力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延伸。网络暴力事件不仅仅影响到了当事人,更是对于广大无辜的网民造成了干扰,因此,网络暴力的受害群体也是很广泛的。
那么当前的网络暴力是否就面临着失控的局面呢?其实不然,随着我国网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相关社会机构和有关部门也在近几年来不断的加大网络文明的宣传力度,网络暴力行为与前几年相比明显减少。
维护网络秩序,保证良好地网络环境,不仅仅需要有关部门的努力,广大网民朋友也应当做出积极的配合。如在不确定新闻真实程度时不转发不评论更不添油加醋;文明上网文明讨论,不参与网络对骂,不掀起网络对骂;遵守有关规定,合法上网,不散布违法言论;不发布他人隐私,不侮辱诽谤他人。
只有普通网民这一互联网广泛群体能够自觉地投入到网络文明建设中来,网络暴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否则,互联网时代将面临暴力失控的局面。